首页 -> 1999年第2期
国企改革为何如此艰难
作者:邱 路
回来,以致资金支付困难,那就势必造成整个金融的危机。从东南亚各国近年发生严重金融危机的教训看,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反正是国家出钱,养企业不如养人
邱:您最近提出当前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应采取某些应急措施,能否请您具体解释一下这个想法。
杨: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的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有些问题正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是比较严峻的。在我看来,当前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是:第一,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第二,国有企业效益太差。第三,就业压力很大。第四,存在着潜在的金融风险。而在这四个问题当中,最要害的还是国有企业问题。只要国有企业改革搞好了,效益真正好转了,其他问题都可以好转。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因为国家的资源特别是资金,现在70%都被国有企业占用了,但它们创造的财富却只有30%多一点,当年新增部分才只占20%,最多只占整个经济增长的1—2个百分点,创造不了更多的供给,也创造不出更多的需求。因为它提供的增加值很少,国家的财政税收就上不去,新的需求也出不来。同时,它也,提供不了更多的工资、奖金,有的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需求怎么上得去;职工需求上不去,城市需求就上不去;城市需求上不去,农副产品增加了也卖不上好价钱;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的需求也上不去。这是一个非良性循环的严重问题。
就业问题与国有企业的效益也关系密切。如果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些,给国家提供的财政税收多些,建设规模就可以大一些,增加就业机会就多一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本身开工率高一些,职工下岗也就会少一些,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也就小一些。
金融问题与国有企业更是直接相关。因为银行现在的不良贷款,90%以上都是国有企业造成的。国有企业效益好了,偿还贷款的能力增强了,金融的风险也就减少了。
因此,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国有企业。不抓紧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但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上面谈到的几方面问题,也都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我们在宣传上总是说“国有企业效益正在提高”或“正在好转”,给人一种好像还不错的印象。实际上,说“好转”,往往只是根据一个指标,如1997年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比1996年增加了大约100亿元。但搞宣传的同志显然不了解,在此期间,光是由于银行降息(1996年底一次,1997年两次),国企的利息支出就减少了至少1000亿。一边是利润增加100亿,一边是利息少支出1000亿,你说国有企业的真实效益是提高了,还是进一步降低了呢?
去年国有企业的情况可以说更加严重。仅上半年它们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按金额计算,大体上就相当于去年的大水灾。这场水灾造成的损失,根据温家宝同志的报告,大约是1666亿。而国有企业造成的损失呢,亏损是560亿,欠四大专业银行的利息增加了1200亿,增加互相拖欠款1500亿,产成品库存增加近400亿。这后三笔加在一起,就达到3100亿。乐观一些,只算三分之一收不回来,也还有1000亿;再加上亏损的560亿,就是1500—1600亿,基本上等于去年水灾的损失。但这场大水灾,长江是百年一遇,嫩江是前所未有,而国有企业不过半年就造成了这样的损失!年复一年地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呢?
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想健康发展,不造成大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必须依靠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我们上面已经讲到,20年来的国企改革,除个别企业外,总体上没有取得大的成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对这方面的问题在理论上讲得比较清楚了,方法上也指出了两条路:一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一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制度创新。可是,从一年多来的情况看,真正推进的难度还是很大。再拖下去,只需几年时间,不但大批国有。企业将难以生存,整个国家经济也将难以承受。按照目前情况,即使方方面面齐心协力,辛辛苦苦,经济每年增长8%,社会财富也只能增加6000亿左右。光是国有企业每年就给你损失一千多甚至两千个亿,国民经济还能顺利运转吗?
因此,我考虑,在许多观念问题、权益问题还没有办法马上解决的情况下,对国有企业改革不妨从长计议,进一步做深入细致的研究。近期可以采取应急措施,按照60年代初的调整办法,区别不同情况,对国有企业进行一次关停并转。即把那些长期亏损、资不低债、没有效益、扭亏无望、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已经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下决心关掉。但不叫破产,因为破产的后续问题很多,很难一下子摆子。只是关掉,什么问题都暂不处理,银行贷款也先挂账,职工按月发生活费养起来。如果下决心关掉包括1000万职工的企业,每人300元/月,一年的代价是360亿,我们完全负担得起。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国家的损失,而且可以使国有企业的总体效益相应提高,三年内大部分走出困境的目标也有可能达到,因为大部分效益不好和亏损的企业被关掉了。据社科院统计,现在国有小企业有上10万家,负债率超过120%,亏损面超过80%,不下决心关掉一批,整个经济形势就难以好转。
对于关与不关的利弊比较,我在前些年治理整顿期间进行过一些调查。比如1989年前,唐山自行车厂因为产品销不出去,关掉了,每人发生活费150/月,一共30万元就够了。“六·四”以后怕职工在外面不稳定,又都请回来,还是不开工,只是组织学习,打扫卫生。就这样,企业每月至少也要花60万元,因为各种费用都上去了。如果继续贷款生产卖不出去的产品,大量增加库存,那浪费就更严重了。这笔账很容易算,反正都是国家出钱,养企业不如养人。
把这样的企业关掉,还可以促使职工赶快去找别的门路。现在这些企业的职工都在那里等和靠,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果把没有前途的企业关了,职工回了家每月还能拿到300元的生活费,这不仅比现在好多国有企业拿不到工资好得多,比现在进人再就业中心每月得到的最低生活补助费还要高,职工一般都会满意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应急的办法。根本上还必须解放思想,认真研究一套既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又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核心还是要搞制度创新,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的问题。我相信,经过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应该有决心也有信心,既迅速关停并转一批严重亏损的企业,扭转现在的被动局面,同时又从根本上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观念上的创新,从而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
邱: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