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山乡毛货郎

作者:唐谟金 林日新



珑的鼓楼。酷似两顶金光闪闪的皇冠扣在河旁。
  进了侗寨。石新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收货。他想起了村里华军哥介绍的经验:收毛货不要怕丑,要敢于吆喝,敢问,不管什么寨子都敢钻。在语言不通时就拿出样品给人家看。此时他顾不了什么脸面了,双手紧攥拳头,紧闭双眼,狠狠地咽了口唾味。张开嘴叫了一声:“有鸭毛鹅毛么——”终于,他壮着胆子对着一座吊廊楼喊出了神圣的第一声。楼上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一会儿有个缠包头的男人从窗口伸出头来,目光如炬。
  “有鸭毛、鹅毛么——”他对另一座吊脚楼喊出了第二声。楼上响起了一阵迟缓的脚步声。尔后出来一个罩花头巾的女人看了他一眼。
  “有鸭毛鹅毛兽皮么——”他对着寨里的吊脚楼喊出了第十五声。一个妇女和几个小娃儿从窗口伸出头来。妇女向他哇啦哇啦了几句。他顿时觉得有希望了,连忙又是发问又是打手势,然后眼睁睁地等待动静。谁知那妇人无奈地摇摇头。又将头缩进窗户里去了。一条狗却突然蹿了出来,张牙舞爪地向他进攻,吓得他跌了一跤,爬起来就跑……
  他走上风雨桥朝对岸走去。然而,在对岸寨中遇到的情景与这边也并没有什么两样,喊了一两个钟头也一无所获。奇怪!
  没办法,他只得寻原路返回羊马桥。
  
  柳暗花明 俏侗妹倾情相助
  时来运转 小货郎满载而归
  
  本该回到羊马桥的石新华因走错了路没有回到羊马桥。而是到了一个新开发的矿区。矿区附近有个寨子,百十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开饭店、客栈。人们的衣着皆为清一色的侗家服装,显得憨厚、古朴,人们说话叽里咕噜,他如同进了天国一样。
  他随意走进一家客栈,登记了住宿;然后要了一份饭和一盘水豆腐。
  第二天起床时,小客栈的顾客已寥寥无几。在客栈吃饵时,突然他发现菜单上有鸭肉,就用不标准的普通话问坐台的一位姑娘:“有鸭肉吗?”
  “有,六元钱一盘。”姑娘用标准的普通话回答。想不到在这侗乡竟有人能说如此标准的普通话!石新华不由得打量起眼前的姑娘;姑娘白里透红的瓜子脸上有一对深深的酒窝。留着披肩发,身着时装;一点不像地道的侗家姑娘,大概是外地人吧!
  一会儿,鸭肉端上来了,新华问:“你们店里。每天杀多少只鸭?”
  “不多,大概五六只吧。”
  “有鸭毛卖吗?”
  “有点,不多,隔几天便有人来收的。”
  吃罢饭,新华请她拿鸭毛出来:一称5斤,湿的。他数了8元钱。姑娘接过钱,并没说二话就到柜台里看她的书去了。
  “你是高中生?打算参加高考?”石新华发现她看的竟是自己阔别多日的《高考语文复习指导》,霎时惊奇不已。
  “不,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家里没钱供我读复课班,我正在读成人自修大学。”
  “有志气!”在异乡遇上志同道合者。石新华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话也多了。
  “唉!没办法,我们山里人重男轻女,不大供女孩子上学,要是在你们外边就好了。”
  “外边也差不多,困难人家的子弟读书也不容易……”
  “这么说。你这是出来搞‘勤工俭学’的啰?出来几次了?”
  “这是第一次。因为没经验,昨天瞎走一天还是两手空空的。”
  “你懂侗语吗?不会侗语怎能收到货呢?下班后我带你去收收吧。”
  “萍水相逢,怎么好麻烦你呢?”石新华脸上霎时露出了惊喜。
  “别客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咱们是‘同类项’嘛!要不。你一无所获,还以为我们侗家人不好打交道呢!”
  姑娘下班后果不食言。陪他挨家挨户地收货。每到一家,姑娘用侗语朝院里叽里咕噜地喊几声,主人就高高兴兴地把鸭毛、鹅毛、鸡肫皮等拿了出来。有的还把女人剪下的长辫子也拿了出来。上百人的寨子,他俩只花了两个半天就收完了。回店一称,啊呀,足足50斤,收获不小呢!石新华要付点“劳务费”给她。但对方坚决拒绝,他只好作罢。
  晚上,石新华把潮湿的鸭毛摊在客栈的地板上。第二天早晨一看,原先薄薄的一层,一夜工夫变成蓬蓬松松的一大摊了。石新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两个蛇皮袋装下了。
  石新华两大袋鸭毛在手,收货也不方便了,得搭车回程了。尽管姑娘再三挽留他多住几天。多收一点货。石新华还是决定第二天便走,并告诉她,下次出来一定来找她。
  第二天,姑娘换上了一身全新的侗家装束:头戴绣花头巾,身着镶有彩边的锦衣,手戴银圈,脚穿绣花尖头鞋,显得更妩媚动人了。她怕石新华走错路,执意要送他一程。走在山路上,她向石新华述说了自己的家世:她家奶奶原是苗家女,开始嫁了个有病的丈夫,不到40岁就死了,她就孤苦伶仃打单身,还染上了放蛊的恶习:据说还毒死了一个汉家毛货郎。后来她金盆洗手了。才嫁到我们侗家,生下我阿爸。多少年来。她常在梦中见到那个汉家毛货郎跪在她面前,求她施解药……
  “唉,不讲那些伤心l的事了,给你讲点开心的罢。”于是,她又讲了许多新奇有趣的侗家风情,如春节的“给雄鸡献果”、“砍竹管”,二月的“斗牛节”、“摔跤节”。三月的“大雾梁歌会”,四月初八的“祭牛神节”、“姑娘节”……讲完了这些。她又给石新华唱起侗家山歌。不知不觉中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石新华也把自己高考落榜及下一步的打算告诉了姑娘。到了不得不分手的时刻了。两人彼此说了许多激励的话,依依不舍地道别了。石新华在回家的路上,又意外地收到两张狗獾皮。可卖100多元。除去车旅费,能赚近200元。5天,每天赚30多元,值!他决定立即打道回府去。
  早晨,他挑着毛货朝车站售票处走。突然,他意外地发现刚进站的客车上下来一个熟悉的干瘪苍老的背影,叫他好一阵狂喜!异地相逢 六爷爷临时收徒机缘难得 石新华有心拜师
  “六爷爷,六爷爷!”石新华喜得发疯似的连声大喊,马上丢下担子朝那个背影奔去。
  石新华的本家六爷爷,60多岁,无妻室无儿女,村里人都叫他“老光棍”,是村上唯一专做毛货生意的货郎。
  “犟小子,哪天出来的?”老人一见石新华,显出满脸的惊讶。
  “出门五天了。”
  “你怎么也出来当毛货郎了?”
  “想攒钱呗!”
  “想攒钱?”六爷爷板着老脸,半晌后才半是心疼半是责备地说,“唉,你喝了这么多墨水。怎么干收毛货这种事?”
  “收毛货不好吗?”石新华嘴里分辩着。他弄不明白,六爷爷收了一辈子毛货,完全靠这糊口为生。怎么竟也看不起这行当?何况他还记得六爷爷曾说过。毛货郎让那些拥有鸡毛、鸭毛的千家万户变废为宝。功劳不小呢。
  “唉!”六爷爷正想要说他几句。却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下去了,重重地叹口气说,“你这么老远的出来,也该结个伴嘛。一个细皮嫩肉的伢仔,单枪匹马出来瞎闯,万一有个好歹,你爸妈将来怎么办?你可是家里唯一的伢仔呀!。”

[1]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