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专题:0~3岁教育
作者:佚名
地垫颜色的不同和其他区域分割,是宝宝和家长进行集体亲子活动的地方;器械区(动态区)主要摆放感统训练的相关器械,比如:滑滑梯、摇摇乐等,可以让宝宝自由游戏或者运动探险时段进入:游戏认知区(静态区)则为小型的动手操作区或者扮演区,比如:搭积木、看布书等,可以在自由游戏中进入。为了给宝宝和家长增加新鲜感,一般2~4周会根据亲子活动主题调整区域位置,亲子活动室的环境布置还可以有一些宝宝参与的作品,但不要过于满而复杂。
2、组织活动环节的自然衔接
亲子活动中环节的过渡组织应自然流畅。多以儿歌韵律或者教师说唱为主要形式。衔接时间短,需要助教密切配合,在组织中要善用宝宝熟悉的歌谣、亲子游戏、音乐等。时间,问候的方式可以不同。问好、表演才艺都行,但每个宝宝都要逐一到老师那里问候,其他宝宝需要学会等待和鼓励;紧的时候体现在收拾整理进入下一环节时,比如:彩虹伞时间结束前的收伞,老师通常都会安排在游戏中,快速自然地收拾和整理。
在组织每个活动中都要把习惯、礼貌培养蕴含其中;活动中的环节安排要体现动静交替;活动中的指导中要让歌谣和动作同步、用某种方式让宝宝能够感受到活动的开始和活动的结束;组织中重视引导亲情的互动伴随触觉、抚触、微笑、身体拥抱在亲子游戏的过程中,亲子游戏是亲子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活动形式,比如:手指游戏、膝上游戏、生活游戏、益智游戏、运动游戏、音乐游戏等等。
3、教师组织过程的角色转换
教师在组织亲子活动中,有时要对宝宝说话,和宝宝交流眼神、语言,有时要和宝宝的家人说话,尤其是一个新的游戏出现时,先告诉宝宝游戏的名称,再告诉家长操作方法和此游戏的价值、玩法以及注意事项。在此过程,要引导家长关注和宝宝的身体接触、目光交流以及语言和动作一致,使宝宝安全舒适地接受新的内容,如果宝宝有拒绝行为时,教师要指导家长用宝宝喜欢的方式安抚和等待。
4、儿歌韵律音乐的多重运用
婴幼儿对于声音和音乐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每个婴幼儿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能。儿歌韵律音乐在亲子活动中运用就如同语言的作用一样。
常用的几个时段:1、自由时间又称为唤醒时间,在这个时段的音乐应选择轻柔、流畅、旋律简单、有亲和力的音乐,所选音乐应可以起到情绪感染和愉悦身心的作用。2、线上活动又称为亲子走线,所选择的音乐是可以伴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身体律动。像波尔卡、圆舞曲等活泼、节奏明朗、节拍适度的中外经典曲目较为适合。3、环节过渡,一环节到另一环节,选择可以随时自由哼唱的童谣、儿歌。比如:我们常常会配用简单的曲调哼唱:“坐下来,坐下来,大家一起坐下来。”4、专门的音乐韵律活动,可以选择大调旋律、节奏规整、简单重复的音乐或童谣。比如选用《三只小猪》,在明快的音乐和童真的歌曲中,宝宝和家长随简单的节奏动作和朗朗上口的童谣,发展宝宝对音乐的敏感性,享受美妙的音乐。5、儿歌融合韵律,在吟诵儿歌中加入节奏,有助于宝宝感受节律,增进节奏感的形成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敏捷。
5、各类感统器械的有效利用
0~3岁是婴幼儿的身体触觉、平衡觉等感觉系统发展的关键时期,感觉统合就是把外界的各种信息综合到大脑,然后转化为行为的这一过程。
常备的感统器械有大滑板、小滑板、吊缆吊网、彩虹隧道、大陀螺、触点大龙球、平滑大龙球、羊角球、海洋球、软体积木、软垫、跳床、太极平滑板、滚筒等。每一种器械的不同玩法,其发展价值也不同。比如:大龙球在宝宝身体上来回滚动,能刺激宝宝的皮肤触觉;宝宝趴在大龙球上来回滚动,强化宝宝前庭机能及颈部张力;让宝宝坐在大龙球上,锻炼宝宝平衡和感受主控重力感。亲子教师要能科学合理使用不同的器械,促进婴幼儿更好地利用感统器械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所有的感统训练中,一定要关注宝宝的活动状态,以宝宝喜欢的方式进行,这是“以关系为基础”的亲子活动所应遵循和体现始终的。
关于构建无锡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 无锡市早教课题研究组
跨入新世纪后,无锡市教育的发展迈入区域整体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趋势,使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成为无锡教育的一个创新性发展新课题。2003年起,无锡主动接受上海先进教育理念的辐射,参与了由上海市教委领衔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并成为其中的一个实验区。通过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无锡市初步构建了基本覆盖全市城乡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管理指导网络,初步形成了适合市情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践形态,为今后形成完善的0~6岁托幼一体化的早期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实验和改革的深入,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示,其中体制机制性障碍是主要矛盾。因此,研究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对于突破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创新早期教育的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义拟就构建无锡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关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推动早期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进入21世纪后,无锡市的基础教育步入均衡、高位、健康发展的轨道,社会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开始日益关注,教育部门和广大幼教工作者出于社会责任性,率先提出了托幼一体化的构想,并主动开展了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实验研究。通过几年的探索,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在全市城乡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城区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已达80%以上,农村地区达50%以上。虽然这类早期教育的普及面已经有突破性进展,但是全市仍然有相当的0~3岁的婴幼儿及其家长没有受到应有的、比较规范的教育,而且现有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由于社会各界人士认识上的差异,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早期教育机构与所在社区的双向互动合作机制尚未很好形成等原因,总体普及率还不高,现有事业还不巩固。只有从根本上构建有效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增强全社会对这类教育的认同感和对每一个家庭的吸引力,使其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广大百姓受益,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一项全新社会事业。
构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新拓展,同时也是完善早期教育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党的十七大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并且强调了教育公益性质。同时十七大还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提出了“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号召,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中,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完善无锡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