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专题:0~3岁教育
作者:佚名
伤心、紧张、愤怒等情绪时也会通过咬人来表达和发泄。如案例四中的玲玲通过咬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2、表达一种认识
托儿已有了一定的对外部世界认识和分辨能力,但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当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时。有时就会通过咬人来表达。如案例二中的阳阳认为,门口的滑梯是我班小朋友玩的,别班的不能玩,他无法用语言表达出这一层意思,便采取了咬人的方式。又如:案例三中的天天认为玩具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当同伴争抢时,他便通过咬人告诉同伴:这是我的。
3、表达一种愿望
由于自我意识和能力的差异,托儿很难找到合作或交流的伙伴,遇到交往上的困难时往往也采取咬人的方式。案例五中的囡囡想和大家一起开火车,但是没人理睬她,她就对着别人咬了一口。
4、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当宝宝开始长牙,抓到什么就咬时,家长会为宝宝的成长高兴,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让宝宝度过这个阶段。当宝宝开始咬人时,不少家长以宝宝长牙为由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宝宝咬人便成了一种习惯。
5、是一种社会性模仿
社会性模仿是托儿学习的一个重要媒介,当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时,有时自己也会尝试着去咬人。
对策:在发现托儿咬人后,教师马上要做的就是分开当事人,稳定托儿情绪。及时把伤口放在自来水下冲洗和彻底清洁,并做30分钟左右的冷敷。必要时应请医就诊,看是否需要后续医疗。托儿咬人后,不能过于责备。因为咬人大多是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教师必须耐心对待,帮助托儿分析原因,采取适宜的教育,以免托儿向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如果有可能,要让托儿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创造一个直观的氛围让托儿了解咬人带来的后果,同时根据不同的原因指导托儿学习一些交往技巧。
1、情感支持,学习多种表达方式
托儿的情感水平较低,而且外露、不稳定。在咬人事件发生后,教师要及时安抚托儿的情绪,让托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进一步指导托儿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或愿望。并让托儿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常见的歌曲《幸福拍手歌》就是一个好的教材,教师可以和托儿一起来说说高兴、生气、害怕、伤心时可以怎样做,在唱唱、做做中学习用拍手、跺脚等动作来表达情绪。针对案例一中家家的情况,我设计了“我很高兴可以怎么做?”的话题来引导托儿知道抱一抱、拉拉手等都能让大家知道你很高兴。
2、丰富语言。学习简单的交往技巧
多数咬人事件都与托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关。因此,丰富托儿语言是减少咬人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我利用“每日一讲”活动。引导托儿学习短句“请你给我玩玩好吗?”“我们一起玩好吗?”等,培养托儿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并引导托儿学习简单的交往技巧,如:求助、等待、轮流、合作等。
3、家园共育,帮助托儿健康成长
教师要向被咬托儿的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得到家长的谅解和支持。案例二中双方家长一开始有些情绪,当我把事情解释清楚后,他们都能相互谅解,并从中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和不足,以此为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