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

作者:王义遒

步伐(例如厦大建筑专业学生的建筑理念相当先进);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活跃,知识面广,基础较好,善于交际,有利于学科交叉(如北大环境学院学生具备文理两方面知识,既有严格的科学思维,也有人文法律意识);能较熟练地使用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由于近年来实验条件大为改善,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在国外,中国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的印象已成过去。由于学校科研规模扩大,本科生早期(三年级前)参与教师与研究生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的人数持续增加,其比例在各院系不同,大体在20%~40%之间,个别院系甚至达到90%,本科生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已屡见不鲜。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基本都能结合教师科研课题,有一定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教师反映现在教学质量的问题多属学风方面的,主要有:学习不用功,比较浮躁、主动性差,不够刻苦,钻研深度不够,参考书读得少;上课迟到、打手机、不做不缴作业、抄袭或代做作业现象较多;由于教师多用多媒体上课,学生不记笔记,也不会记笔记;沉溺于上网玩游戏的不是个别现象。学习效果方面则表现在:不少学生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不准确、不深入:一些学生(甚至年轻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讲究概念;习题做得少,解题不熟练;文字表达能力弱,语言不通顺,词不达意,字写得差:人文学科的学生古汉语认读能力低等。
  学生对教学总体上还满意,但也有不少意见,主要是:接触著名教师机会少,教学内容陈旧、不够前沿,不少教师讲授方法平淡、呆板,还是满堂灌,缺乏吸引力,师生互动少。
  “985工程”高校的青年教师普遍负担很重,既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又有繁重的科研课题,压力很大,尽管多数青年教师对教学尽责尽力,总有些人在教学上下工夫不够,责任心不强。一些老教师对并非一流学生毕业当教师颇有担忧,认为长远将影响师资队伍质量。
  由于实行个性化教学,教学选择性强,学生学习质量差别扩大,一些学生表现优秀,已在学术或技术开发上初露头角:一些学生通过主辅修在跨度很大的学科范围内都有收获;但也有些学生表现很差,这些学校的学生淘汰率在5%左右。
  当前社会要求厦大、北大这样的“985工程”高校能在科技创新上为国家多做贡献,据个人观察,如果能够沿着目前的势头继续下去,并且在深入钻研上继承中国大学原有的优良传统,假以时日,将会从这些大学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创新问题,主要是社会环境和体制问题,完全问责于教育是不实际也不公平的。
  2,“211工程”高校
  除厦大、北大既属“985工程”高校,又属“211工程”高校已如上述外,我们调查的另4所“211工程”高校中3所(郑州大学、福州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是地方大学,只有东北林业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下面只叙述这4所高校的调查结果。这些大学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原有教学质量较好。“扩招”后,他们的学生人数都有较大增长,有的甚至是“成倍增长”。
  这些高校的大多数专业是实务应用性的,培养工程技术和应用型人才,生源状况较好。他们大体有1/3学生毕业后要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其余学生的就业状况也比较好。尽管多数教学管理人员认为目前本科教学质量基本保持原有水平,但不少教师却认为,除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外,总体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其中反映尤其强烈的是实践能力的不足。其原因主要是:(1)由于学生增加太快,实验条件跟不上,原来一人一只兔子的生物实验,现在变成了全班一只兔子;(2)尤其是实践场所,不仅因学生人数过多难以容纳,而且因接受单位要收费使学校不堪负担,因此很多实习被取消,有的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自己找地方实习,形同虚设;(3)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因学生人数过多,指导教师不足,以至有一位教师指导15~20名学生的情况,论文都看不过来。学生不仅缺乏指导,还因缺乏合适课题及实践条件而使毕业设计或论文这样重要的实践环节走过场。这些都使本应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学生缺乏实践训练而难以达到培养目标。有的教师担心,面临市场选择,一些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还不如高职高专生有优势。
  不少教师和部分管理人员也反映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所削弱,学得不够深入扎实。其原因主要有:(1)年轻教师过多,教学经验不足;(2)课时负担重,部分原因是最后一年学生为“考研”或找工作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学校教务部门不得不把课程压到前三年;(3)由此引起学生课时负担太重,课外自学时间太少,上课不复习,更不预习;(4)非专业基础或专业课挤占的学时太多,现在学生不仅有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公共课,还增加了文化素质通知教育课。有的教师反映,现在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对多数毕业生直接就业的学校与专业,如何制订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确定毕业生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来完成培养使命,确实是值得讨论和明确的事情。
  3,一般高校
  我们调查的9所一般大学都是具有较长历史、教学质量较好的本科院校。除了一些新办专业和原属专科新升格为本科的专业外,其教学质量与那些“211工程”高校没有显著差距。即使是那些原属专科层次的专业,由于办学时间长,其毕业生在行业内有相当好的信誉,升格为本科后其教学仍是很具特色的。例如,集美大学的航海和水产类专业,中原工学院的纺织和服装设计类专业等。因此,上述对“211工程”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估计在这里大体适用。
  这类高校一般都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扩招”,而且近年新办了不少本科专业,造成教师队伍扩充太快,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人数占50%左右或以上(“985工程”高校的相应比例为24%~35%),教学经验不足。一些应用学科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太少,上课只能照本宣科。教师的业务功底不足,还反映在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依照科技发展随时更新。不少学校生师比实际上接近于20:1,二三百人的大班上课的现象比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看闲书、打手机的现象较多,影响教学效果。由于教学经费与条件的增加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实践训练受到很大影响,有的本应由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只好成为“参观”性质观摩。学生实习同样成为大难题。不过应当指出,我们考察的几所具有传统的高校,由于与行业和市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专业不但没有削弱实训环节,而且获得了更多更活跃的实习机会,学生能真刀真枪地参与设计制作或试验操作,表现个性特长、发挥创造能力。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这些学校多数专业的一次就业率总的不错,好的在90%以上,差的也有70%左右。一些特色专业,如上面提到的集美大学的航海和水产类专业,中原工学院的纺织和服装设计类专业等,毕业生还很“抢手”,很受行业和社会的欢迎。这也大致说明,

[1] [2] [3]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