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
作者:王义遒
即使其绝对学业水平不如以前精英教育少数人入学的情况,但他们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还是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增强了,国民的平均文化水准是提高了,从而有助于加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进步就是一百分”,大量青年上学,付出了“秩序成本”,促进了社会稳定,不看到这样一些社会效果,一味地追求“绝对水平”是不理智的。
调查中也听到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反映,值得关注。
(1)现在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但心理脆弱,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这也反映在学生严重分化上:好的很好,差的没有兴趣学习,成绩很差,以致有家长陪读。用人单位则对大学毕业生缺乏诚信,频繁跳槽有不少怨言。
(2)学习有浮躁情绪,读书少,思考少,不扎实,不深入,不求甚解。据有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中学习目的茫然,为应付考试的约占1/3,一半以上学生每天自学时间不到2小时。这种学风也将严重损害学生将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实践训练有缺陷。除“985工程”高校和一些有特色的学校、专业外,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薄弱。对工程技术和实务应用性专业的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运行操作的能力,尤其是一种致命的缺陷。
三、对提高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对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总体合格,少数优良,有所上升”的基本估计结论是在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下得到的:一是人们教学质量观的改变,即没有用精英教育下的绝对质量观来衡量今天高等教育质量;二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增加投入、“质量工程”、“教学评估”等多种措施,已见初步成效。不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当分析产生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去加以解决。
我们认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社会潮流和风气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严重地受到社会价值观和风气的影响。当前社会普遍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追求表面,讲究排场,造成学生缺失诚信、不甘刻苦;而走后门、拉关系,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又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这些对学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风问题是当前教学质量中的头号问题。
2,前几年“扩招”过快,教学资源的扩大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从表1可见,1999年以后几年,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比以前有几倍增长,而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远没有相应增加,导致生均资源急剧下降。这是教学质量“滑坡”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趋于稳定(2007年计划招567万,仅比上年增3.8%),“扩招”后高校历年投入的教学条件建设逐渐发挥了效用,情况正在好转。但由于连续五、六年的扩招,“欠债”一时难以还清,教学质量目前继续受到连累。
3,师资依然短缺,质量亟待提升。“扩招”的一个后果是导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的生师比曾经远超过20:1,班级、课堂规模太大,上课无法做到师生互动,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不认识学生,不批改作业,没有个别指导,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新教师数量过多,平均年龄低于40岁,有的学校年龄小于35岁的教师人数比例高达65%左右。他们既缺乏教学经验,不讲究教学方法,又学养不足,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此外,教师结构单一,实务应用性课程也没有具“双师”资格的教师或兼职教师讲课,很多应用性学校或专业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对教学投入精力不足,有的热门专业教师校外兼职过多。
4,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设施和设备不足。这种不足还随学生人数增长而迅速“稀释”,以致该由学生独立操作的实验成为参观性的,其动手能力的降低可想而知。特别是实习和实训条件的缺失,使实践能力训练举步维艰。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多数企业视学生实习为“添乱”,一般不允许进行,即使同意,往往要求学校支付不菲的经费,令学校难以支持。
5,生均教学经费持续下降。几年来高等学校学生规模迅速上涨,而教学经费投入却没有跟上,以致2000年以后,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年年减少(见表2),特别是直接关系教学条件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减少(见表3),无异于教学条件恶化。
6,实际学制缩短。由于不少学生在四年级开始就要做“考研”准备和为就业而奔波,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一些高校最后一年难以安排课程,有效使用,毕业论文或设计形同虚设。这就造成前三年课程紧张,自习时间缩短,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7,高校定位不当,办学模式趋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相当多数高等学校的定位模仿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一些以职业应用类专业为主的学校,在专业定位、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向学术型靠的倾向,所谓“工往理靠”。对于少数培养大量研究生的工程研究型大学,这样做也许有一定需要和背景,但对多数以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职业应用型高校,这样做将严重损害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损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失去他们在人才市场的优势。
8,学校管理不到位。目前不少高校领导没有把本科教学真正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改进措施不得力,教学监控体系不健全,对不同学科专业缺乏细致的有差别的评估指标体系。
上述八方面的问题,可分成硬条件和软机制两大块。前者主要是与经费有关的办学条件,后者则与社会环境、办学理念、教育观念、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因素相关,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呼吁国家增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开辟高等学校的经费渠道,增加学校收入;另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入手,保证学校恰当定位,提高教师素养。具体说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个问题已经列入2007年人大报告,并在招生计划中实施。如上所述,2007年计划招生仅比去年增加3.8%。
2,增加经费投入。随着我国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迅速提高,生均教育经费逐年下降的问题有望很快解决。但是,由于欠债太多,生均教育经费要达到扩招前的水平还需几年,考虑到即使在扩招前生均经费也是相当紧张的,又因物价上涨,实际经费要保证足够的教学开支,还有相当距离,我们还需要继续呼吁政府予以重视,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3,高校恰当定位,明确类型、层次和特色。高等学校趋同化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顽症,对有针对性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妨碍极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是高等学校管理的行政化,人为地而不是自然地按照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