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
作者:王义遒
社会对大学生的业务质量一般还比较认可。
这类学校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些学校领导热衷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办学层次,一些应用性专业也强调“基础研究”、“工向理靠”,追求不断增加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扩大研究生规模,这使领导和教师精力不能集中到本科教学上。而眼前不少“科研”课题,实际上只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对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并无直接关联。因此教学与科研矛盾的问题尽管没有“985工程”高校那么严重,却依然存在。
4,从调查问卷分析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新世纪教学研究所还委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敏教授等对大体是随机抽样的27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详细情况可参见陈敏的报告)。从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四点结论:一是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基本满意,属于“一般”与“较好”,或“合格”与“良好”之间;二是“985工程”高校的教学质量显著高于“2ll工程”高校,而“211工程”高校和一般高校的差别并不明显;三是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类人的估价中,学生估价最低,教师次之,教学管理人员最高;除“985工程”高校外,学生多偏向于“合格(一般)”,而另两类人则偏向于“较好”:四是与5年前相比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这个结果与上述座谈访问的结果大体一致,问卷调查的结果似乎更好些,这说明调查结果是基本符合实际的。
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对教学质量的稍有不同的评价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心理。学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自然会要求高些;教师有先后历史对比,看法更客观些,而且,他们会把质量问题归结为学生来源和外部条件的影响,过高估计教学质量不利于他们对追求改善条件的渴望;教学管理人员则把教学质量看成是自己工作业绩的反映,不愿偏低估计。
与5年前教学质量比较的调查只在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中进行,因学生没有判断经验。结论是都认为有提升,但比例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5年前(2002年)正是连续三年“扩招”平均生均教学资源最少的时候,也可说是近年来的“谷点”(见表1,近十年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这并不能说,当前教学质量比十年前更高。
这次问卷调查虽有一定随机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27所实际上还是建校历史较长、教学质量较好的高校,因此估价结果偏高。
5,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
如上所述,教学质量没有绝对、精确的标准,它随服务对象、时间地点而不同,也因评价者而异。为了适应不同对象的要求,高校也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即不同的定位,评价教学质量必须区分不同定位的高校。同时,也确实需要从全民、全社会来看待教学质量问题。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对当前各类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大体上有以下的基本认识。由于这次的调查面偏窄,样板不多,结果难免以偏概全,但相信仍会有相当参考价值。
(1)“985工程”高校他们是目前中国最高层次的高校,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不是本科阶段能直接培养的,本科阶段主要是为培养这种人才打基础,在学业、创新精神和能力上做好准备。这些学校始终汇集了中国最好的生源,“扩招”的影响不大。看这些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主要看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能否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使自己成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文化昌明的栋梁之才。从目前“985工程”高校的发展势头看,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有所改善,知识面宽,思想活跃,开拓性有所增强,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有进步,特别是实验设备大幅改进、科研训练显著加强,从而为造就杰出人才创造了条件。因此整体教学质量是良好,甚至优秀的。需要注意的一是学生要克服浮躁情绪,学会扎实打基础,在知识深度上下工夫,没有深入钻研,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二是领导和教师精力多集中在科研,要从思想和制度上真正保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2)“211工程”高校这些学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骨干,培养的人才除约1/3将继续深造外,多数将直接面对人才市场,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虽然受到“扩招”影响,教学资源不同程度地受到“稀释”,但由于有好的教学传统,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般不到或接近一半),基本上仍能保持较好或合格的教学质量。主要问题是由于学生规模扩大过快,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人数增加而引起的,如班级规模太大,实验条件,特别是实训和实习条件不足等。对于多数属于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弱点是致命的。由于这些高校领导和教师的精力,以及学校的投资重点都放在提高学校层次、向研究型大学迈进上,因此本科教学质量并没有与投资成正比地提升,反而和一般高校相差无几。
(3)一般院校 他们是中国本科教育的主体,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由于这些学校部有较长的办学历史,一些专业还很有特色,在社会和行业里很有影响,因此,其教学质量总体也是合格或良好的。但是,上面说到的那些存在问题必须十分注意。
从上面所说的情况看,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总体上是合格或比较好的,有些是优良的;并且,近几年来还有所提高。这大致符合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估计。这种“合格”的标准是相对于今天学生、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的要求和感受的,结果反映了高等教育受主和施主的主体意见。至于是否完全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还有待历史的考验。不过,从“扩招”到2007年已过了8年,至少有4届学生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除了下面要提到的几个弱点外,目前我们并没有听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这些大学生有强烈的不满和抱怨。这多少也间接表明了社会的认可,说明这几年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做了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应有的报偿,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985工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明显好于其他高校,但并没有达到“优秀”水平。这个事实一方面说明教育投资对教育质量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其他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还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水准。因为“985工程”高校的投资主要用于高层次学科建设,而并非本科教学(尽管它们也会直接间接地惠及本科生培养质量)。所以,本来本科教学质量在“985工程”高校和一般高校之间不应有这样显著的差距。这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空间。
调查中我们也不时听到一些议论,例如:“扩招以后教学质量大滑坡”,“扩招一倍,达到原有质量要20年”;“前10%比过去精英教育还好,后10%比过去差得远”,等等。这些议论或许符合某些我们没有调查的、新升格或“扩招”过度的高校的情况。我们对这类议论不能掉以轻心,应当仔细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实际情况逐一予以解决。当然,他们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不过,按照人们天赋智慧正态分布的规律,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原来与高等教育无缘的青年纷纷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