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揭秘华勇营

作者:罗学蓬




  洛斯勃尔少校成了众多记者包围的明星人物,因为东交民巷里所有人都知道他才是指挥这支首先进入东交民巷的英国军队的指挥官,是解救被围攻了两个月的外国人的大救星。洛斯勃尔也的确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踌躇满志地回答着记者们的提问。
  但是,突发的一声巨响打断了他的回答,也让包围着他的记者们瞠目结舌。
  这是大炮发射的声音,而且距他们很近很近!
  郑逸秋激动地叫喊起来:“洛斯勃尔,紫禁城——这是在向中国的皇宫开炮!”
  “对不起,现在战争正在进行,我得指挥我的部队投入战斗。”洛斯勃尔冲出记者的包围圈,向着自己的部队奔去。
  “郑逸秋,你带路,跑步去紫禁城!”
  骑兵营高举着大英帝国的米字旗,沿着大街向中华帝国的大门——大清门狂奔而去。
  美国人正在炮轰大清门。
  就在几十分钟之前,美军第14、第9步兵团官兵开始向紫禁城冲击。他们没有受到中国军队稍微像样一点儿的阻击,此时专司守卫皇宫的虎神营官兵已经退缩到了紫禁城里,进口的轻武器实在难以和洋兵的大炮抗衡。但这些洋鬼子们却被耸立在眼前的高大红墙难住了,围墙的高度根本没有攀爬上去的可能。
  这时,他们看到了一座门——皇城的第一道大门:大清门。
  在连长瑞利的指挥下,上尉苏莫莱像在靶场上训练新兵一样,在大清门的门闩处画了一个白色的圆圈,然后退后100米,命令炮兵朝圆圈开炮。
  两次轰击,大清门门闩被炸开。
  美军蜂拥而入。
  让他们感到极为懊丧的是,在他们的眼前又出现了另一座门——这是天安门,通向紫禁城的第二道大门。
  天安门城楼上忽然冒出火力密集的射击。冲在最前面的炮兵连长瑞利和几位士兵一头栽下——这个美国上尉也许是死在距离联军们幻想中堆满金银珠宝的中国皇宫最近的军官。
  虎神营官兵的抵抗持续了半个小时,这是整个中国的最后抵抗,因为他们身后就是皇帝和太后居住的地方了。
  虎神营官兵格外顽强,他们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首先是因为对皇上有着无限忠诚才被挑选到皇宫卫队里来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大都有出色的武功,他们的月银和生活待遇乃至政治地位都比绿营兵优越得多,这种优越感在他们的皇上和太后有难时就立即转化成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
  荷兰随军记者尼·卡尔森曾在文章里这样描写:“英国军队赶来增援了,据说这支由黄皮肤的中国人组成的军队是从英国的租借地威海卫调来的,这些中国人与他们守卫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的同胞一样不怕死,他们一边向着天安门城楼开火,一边架起云梯往上爬。当他们终于登上城楼的时候,立即用中国话向下面狂喊:‘都上来吧,这上面的人全都死光了!’”
  美军从被炸开的天安门城门中间冲进去时,和刚刚赶来的一支俄国部队几乎火并起来,甚至动了拳脚,双方都想第一个冲入中华帝国的皇宫。
  但是,他们又同时看见,前面又出现了一座城门。而且,这座城门看起来比天安门更高更坚固——
  这是进入中国紫禁城的最后一道门:午门。
  美军立即架好炮。在场的人全兴奋了,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宝库的大门即将向他们敞开!
  就在这时,一马飞报:立即停止对紫禁城的攻击。
  原来,各国司令官已经得知美军想首先进入紫禁城的消息,召开紧急会议的结果是:为了防止一国独占或抢占中国紫禁城,暂停对紫禁城的一切军事行动。
  这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行已经出了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这一天是1900年8月15日。
  
  皇宫近在眼前不能入,联军官兵就沿着夹道的红墙争先恐后地往中海、南海、北海拥去,皇家御苑美不胜收的景色并不能吸引他们,联军官兵只管往那一幢幢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冲,那里的金银玉器、古玩饰物才更有吸引力。
  鲍尔将军亲自接见了“劳苦功高”的郑逸秋、黎成。这支秘密特遣队前两天的辛苦此时帮了鲍尔将军的大忙,他们已经打探清楚端亲王、庆亲王等王公府第和公署衙门的具体位置,英国军队的抢劫自然是有的放矢,所获极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终日只见野蛮,只闻血腥了……
  洛斯勃尔的骑兵营成了英军指挥部直接领导下的一支搜捕队,不分昼夜地抓人。协助他们搜捕或者直接执行杀戮的人中,有中国人,更多的则是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着活过来的英国公使馆人员。他们从联军刚刚占领北京城的那一刻起,就成群地从使馆区蜂拥而出,开始以“杀人竞赛”的方式来对义和团和中国溃散军人进行疯狂的报复。他们还对杀中国的贵族和高官特别感兴趣,带着联军官兵奔忙于英占区的每一座王府和高官的豪宅间……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第10天,鲍尔将军派人把洛斯勃尔叫到天坛祈年殿,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联军总司令部决定于本月28日在中国皇家的紫禁城里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鉴于骑兵营在此次征战中的突出表现,他决定,由洛斯勃尔的骑兵营作为英军代表,组成一个独立方队,参加此次阅兵。
  如此殊荣令洛斯勃尔喜出望外!他马上把全营官兵召集拢来,宣布了鲍尔将军的决定,要求大家从即日起,停止一切行动,全部集中进行强化队列操练。
  27日上午,骑兵营官兵换上了崭新的军装;下午放假,上街洗澡、理发。
  28日,中国首都的天空万里无云,一片晴朗。上午9时许,八国军队的参阅队伍在北京市民复杂目光的注视下,整齐地穿过天安门镶满一排排碗大铜钉的中央门洞,陆续汇聚到了午门前。
  伫立在这座庞大神秘的宫殿群面前,联军官兵们的心情很难平静。他们非常感谢他们的将军能够想出在这里阅兵的好主意。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必须进行的仪式,只有武装进入中国的紫禁城,从心理上来讲,才算是北京新的统治者。
  9点30分,通往中国紫禁城的最后一道大门午门被轰隆隆地打开,21响礼炮惊天动地地响起来。
  郑逸秋惊讶地看到,居然有3名身穿朝服的中国官员走在联军队列的最前面,仿佛是专门来领路的。从他们头上的顶子可以看出,至少是二品以上的高官。
  高大巍峨的宫殿一座连着一座,白玉围栏的平台仿佛建立在空中,铜雕和汉白玉刻的各种珍奇异兽随处可见,回廊曲折蜿蜒,而环绕着那数不清的大小房间的是娇嫩的奇花异草和参天的百年古树。
  此时,郑逸秋心中满塞的却是对居住在这里的慈禧老妖婆的切齿痛恨,让他深感遗憾的是,那一天早上他没能亲手抓住她,联军的任何一支部队也没能抓住她。如今她呆在遥远的太原城里,一如既往地控制着这个庞大的国家。而且,据洛斯勃尔说,中国政府已经派出大臣与联军接洽,商量议和的事情。
  郑逸秋十分清楚,自己的灭门之仇,是永无机会报了。
  这些日子里,每一想到这些,他便感到既愤怒,又无奈。不过,毕竟下诏杀害他一家老幼的慈禧如同丧家之犬一样被撵出了京城。
  联军每经过紫禁城内的一道宫门,都有人从里面为他们开门。这些人弯着腰,低眉垂眼,都是太监。
  待过了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后,武装示威游行已快临近尾声。联军队伍开始嘈杂起来。毕竟,在满足了好奇感的同时,他们也渴望宣泄一下自己的感情。
  郑逸秋悄悄对走在他前面的洛斯勃尔说:“喂,看见了吗?这些人都是太监。”
  几名英国军官闻言立即把目光投到了让他们大感惊奇的太监脸上,但他们立刻发现,在这一张张貌似恭顺的脸上,仍然透露出一种对他们仇恨和轻蔑的神情。
  
  “武装游行”结束后,联军随即在贞顺门外宽敞的庭院里举行了阅兵式。四周一层层的汉白玉丹墀上,只有东南方被设为检阅台,那里坐着不多的来宾,有幸坐在这里的,绝大多数是公使馆的人员和他们的家眷,当然也有那些受尽磨难总算活了下来的中国基督徒的代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