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揭秘华勇营
作者:罗学蓬
就当躲藏在紫竹林英租界里的郑逸秋被复仇的怒火烧灼得苦不堪言时,他绝对想不到,有一个改变他人生的契机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年12月23日,由香港开往山东威海卫的英国轮船上,一位颇有绅士风度的英国军官正踌躇满志……
这名军官就是大英帝国驻香港皇家第24近卫师团的盖里斯·鲍尔上校,上校此行乘坐英“威特号”客轮,于纷飞的雪花中抵达威海卫,正是为了肩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帝国首相委派他以指挥官的名义前来,组建一支效忠于英国女王的中国军队!
郑逸秋是在海河边上的中国老字号菜根香的墙上看到英国人的招兵启事的。临近中午,他与黎成去菜根香吃午饭,刚走到门前,便看见两名英国军官在张贴启事,不少人围了上去,他便也把头凑上去细看,心中顿时狂喜不已。
英国人招兵和中国绿营招兵同样是现炒现卖,当场定板。两名军官从饭馆里端出一张板凳坐在启事旁边,登记报名者。目测是第一关,只有身体强健、面相端正者,才能继续向两名英国军官展示自己的功夫与技能。
郑逸秋和黎成均未能通过目测关。郑逸秋一副白面书生的模样,一看就不是当兵扛枪的料。黎成呢?虽然一身好功夫,人却长得其貌不扬,身高更达不到英国人要求,连报名的资格也不具备。
黎成急了,冲英国军官大声嚷嚷:“你们咋只选块头大的?来这地头上买牛还是招华勇呀?当兵打仗,靠的是过硬功夫……”
郑逸秋说:“黎成,别和他们争,马上去饭馆借支毛笔,我有办法让英国人收下我们。”
待黎成把毛笔借来,郑逸秋当即笔走龙蛇,在告示边角上写下一首打油诗:
榜文一纸贴在墙,
欲招华人护英邦。
清风不具识人眼,
西人原来是夜郎。
前来招兵的布鲁斯少尉会说几句半生不熟的中国话,但看不懂中国字,对龙飞凤舞的狂草,更是视若天书。听见围观的人群中陡响起一片赞叹之声,赶紧问挥毫之人:“先生,你写的什么?”
郑逸秋用流利的英语说道:“军官先生,这不过是一首打油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前中国政府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郑晋涛先生的儿子,由于我父亲积极协助当今皇上变法维新,20多天以前被慈禧老妖婆下令全家赐死,我也是好不容易才从京城逃出来。我愿意应招华勇营的翻译,你能同意一个落难中国人的请求吗?”
布鲁斯瞪大了眼睛:“上帝啊,你是郑晋涛的儿子!我听说过你父亲的名字,还在报上看过他全家蒙难的消息。有你这样出色的中国人加入,是我们英国人的荣幸。”
郑逸秋心情一松,拍拍黎成的肩膀说道:“我算不了什么,要说当兵打仗,我这位大哥才是最出色的。他是我父亲生前的贴身保镖,有一身极出色的武功。”
布鲁斯一看黎成既不高也不壮,身形精瘦,貌不惊人,说道:“真要有什么好功夫,就使出来瞧瞧。”
黎成一声不吭,扭着脑袋四下看了看,从腰带的皮囊上“嗖”地抽出一支飞镖,手一扬,一道寒光闪过眼前,只见一只正从头顶飞过的麻雀,“噗”的一声直直坠落地上。那飞镖,竟然将小小的麻雀穿了个透心凉。
“OK,OK!”英国军官高兴得大声喊叫起来。
晚上,还有更让郑逸秋高兴的消息传来,洛斯勃尔告诉郑逸秋,他和其他4名在聂士成武卫前军中任教的英国军官都已接到命令,第二天早上8点钟,将与招募的220名中国青年一起在天津塘沽码头集中,然后搭乘英国邮轮前往威海卫驻地报到。
竟然可以与好友朝夕相处,郑逸秋当然高兴。但洛斯勃尔高兴不起来——威海卫与天津隔着勃海湾南北相望,相隔300来海里,今后,他要想与苏青怡见上一面,难。
离苏青怡约定的下次幽会时间还有整整3天,平时,洛斯勃尔严格地遵循着这种约定,毕竟稍一不慎,苏青怡的小命便可能葬送在这种贪欢之举上,但现在事发突然,十几个钟头后,他将登船出发,如何才能见苏青怡一面,告知这个消息呢?
洛斯勃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屋子里转来转去。
郑逸秋想了半天,说:“这样吧,大家先把行李收拾好,再作两手准备。我和黎成先陪你到她家外面去守着,看能不能找机会见一面。实在不行的话,你就写一封信,让丹尼尔转交。”
洛斯勃尔觉得只能这么办了。
冬夜里,空中纷纷扬扬地飘着大朵大朵的雪花,朔风不时尖啸着刮过挂满冰凌的树枝,房顶上、马路边都已罩上了亮晃晃的积雪。马路上不时有西式四轮马车轰响着滚过,老半天也难见一个行人。洛斯勃尔伸长了脖子,眼巴巴地望着伫立在风雪中的那栋奶黄色三层小楼,渴望奇迹能出现,比如,苏青怡突然萌生拉开窗帘欣赏一下冬夜雪景的念头,从而发现苦守在外面的他?他在心里一直幻想着各种导致这个奇迹产生的事由,全然不知道寒冷。而陪在一边的郑逸秋和黎成,哪怕不停地在原地转着圈、搓着手、呵着白汽,也几乎被冻僵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苏青怡房间的灯早早地歇灭了,并且赌气似的不再燃起。
洛斯勃尔带着满腔的遗憾上了船。
英国邮船航速快,次日下午4时左右,郑逸秋他们便抵达了威海卫码头。从天津、保定招来的士兵由布鲁斯少校率领,列队而行,沿着古老的威海卫城墙外走过,来到了驻地北大营。当这队中国年轻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赶到北大营时,眼前出现的是一副令他们绝对想象不到的情景。不要说出自中国农村的小伙子,就连漂洋过海、见多识广的郑逸秋乍一走近,也恍若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倏然展现在他眼前。
一排排整齐的营房屹立在青山与大海之间,间隔有序。其间还有几大块平展的操场。营地三面用刷上白漆的木栅栏围绕,另一面则朝向湛蓝辽阔的大海。营房四壁落白,明亮通风,非常干净。
英国长官们住的指挥部大楼更是气势宏伟,整栋木结构建筑的墙体全用白漆刷过,看上去犹如一座雪白的宫殿。
许多年青人惊喜得目光发直,他们不敢相信自己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一个犹如天堂般的世界里。
黎成攥紧拳头傻呆呆地咕哝了一句:“还是他妈的洋人会过日子!”
这时,除了郑逸秋这批才来的人,一排排营房外,还站了许多年龄与他们相仿的先期到达的中国人。
北大营的第一顿晚餐丰盛得让人心花怒放,面对着长餐桌上精美的食品,不少刚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中国小伙子瞠目结舌。一人一副餐具,自取自食,没有任何限制,尽随肚子装。菜肴是中西混合式的,既有红烧牛肉、猪肉炖粉条、白面馒头、大米饭,也有面包、大块大块的牛排、加咖喱的鸡肉、牛肉汤,当然还有鱼。许多人撑得走路都得挺着肚子。
事情顺利得远超鲍尔上校的想象,自他登上威海卫码头,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一支由600名体格健壮、精神饱满的中国青年和32名英国军官组成的崭新军队便出现在了他的眼前。他给这支他一手创建的崭新的军团取了一个地道的东方名字——华勇营。
华勇营士兵一进入北大营,便立即按照对英国陆军士兵的各项要求进行起严格的军事训练,包括符合英国皇家步兵操典的队列、武器的使用和适应近代战争的战术动作。
起先,鲍尔上校还担心因道德障碍出现麻烦,比如,十分强调民族气节的中国人会在道德上对此事进行抵制或者谴责,但事实是,这些年轻的健壮的中国青年,却真的来到了这里,并且在那么认真地进行着各种操练——没有麻烦,什么麻烦也没有!鲍尔上校不能不乐开了怀。
他不知道,为了参加华勇营,中国小伙子们是如何地挤破了脑袋。民以食为天,被穷困逼到绝路上的中国农村青年,但凡有一线生机,便会像饿鬼扑食一样扑上前。既然参加义和团杀洋人杀教民可以大碗喝粥大口啃馍, 那么为了不被活活饿死,替洋人背枪当差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吧?一个混乱时代混乱国家的混乱日子,又能使什么样的金科玉律具有亘古不变的道义力量?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