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揭秘华勇营
作者:罗学蓬
1904年4月,被挑选出来的郑逸秋、黎成、姚家杰等12名华勇营的中国军人身披绶带,登上了“威廉”邮轮,代表华勇营前往伦敦参加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
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颠簸后,他们到达了伦敦,在白金汉宫,与来自印度军团、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以及中东、非洲各殖民地的雇佣军的“优秀分子”们一起,受到了英国新国王的接见。
爱德华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子,他不仅是英伦三岛的国王,同时也是大英帝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的国王。既然是“所有海外自治领地的国王”,那么,当然有必要将爱德华七世的威仪昭显于大英帝国所有海外领地的土地上。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新国王接见殖民地军人代表的盛大豪华的场面举世无双。
英国人以极为巧妙的方式犒赏这些忠诚不渝的雇佣军代表,授予他们极高的荣誉和勋章,以感谢他们对大英帝国流血牺牲而作出的特殊贡献,同时也据此向所有雇佣军表明,只要为英国的利益竭尽全力赴汤蹈火,他们也同样能享受难得的殊荣。
受到国王的接见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并令人如沐春风。面对着英国宫廷的豪华排场,感受着王者的气势,不免会让被接见者手足无措。
与所有来自殖民地的雇佣军代表不同的是,郑逸秋等12名来自中国威海卫的军人是头顶着一座中国城门受到英国新国王接见的——这是所有朝贺者中献给那个日不落帝国国王的一份最奇特的礼物。
郑逸秋在伦敦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将他从战争中掳掠到手的所有字画和古玩寄存到了海德公园旁边的一家银行的保险室里。
而此后事情的发展却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
1905年8月,英日第二次签订同盟条约后,英国对日本的戒心解除,确定将威海卫作为一处不设防的军港。至此,英国内外防范压力减弱,华勇营失去了保留价值。1906年6月,这支雇佣部队最终被解散。英国人对善后工作处置得很得人心,为华勇营士兵提供了三个选择:一,去南非当警察;二,留在威海卫当巡捕;三,移交给中国正规军。
结果,有532人选择了去南非,75人选择留在威海卫,剩下的700多人则集体移交给中国政府,编入袁世凯的新军。
没有史料表明这转入中国正规军的700多人受到了歧视,甚至连道义上的谴责也不曾发生,虽然中国当局肯定对华勇营在庚子年发生的那场战争中的表现非常清楚。唯一的解释恐怕是他们也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群普通的士兵,谁给他们生存的条件,他们便为谁扛枪打仗。自古以来,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黎成去了新军,他在华勇营仅是个连长,一到新军便官升一级,担任了管带。1911年,在与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作战时战死。
郑逸秋却作了另外的选择,他和奉调到英国陆军部亚洲局工作的洛斯勃尔一同去了英国,此后,一直定居在曼彻斯特,并娶了洛斯勃尔的妹妹苏莱为妻,成为一位文物古董鉴赏家兼收藏家。1960年7月21日,逝于曼彻斯特郊外别墅,终年83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